中国美声学习体会以及未来学习规划——2015级研究生张龙

2016-03-28

  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国美声”课程的学习,感受颇多、收获颇丰。尤其是金院长对于演唱中国作品咬字、行腔、作品风格处理、情绪运用以及舞台气质与表现的培养使我在舞台上的声乐或者歌剧的呈现都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接下来我想通过这学期所学,谈谈下学期即将演唱新作品二度创作的心得感想。 中国各个民族的民歌是声乐演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认为做为中国声乐舞台上的演员,有义务很好地演唱中国民歌,使之有希望像意大利拿波里民歌一样有影响力并传播向全世界范围。唱好民歌离不开中国美声理论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字正”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个特色和难点,它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声乐传统,是一时一地民族声乐的风格和特色之所在,又因一代又一代演唱家的发扬和传承而变得绚丽多彩。充分地理解、把握和展现作品的方言、风格、情感等要素是重中之重。以一首民歌为例,《包楞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流传于山东成武,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演唱风格方面,不管资料里说的多么具体,我觉得在演唱时还是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悟——比如山东人特有的豪爽,比如不同段落歌词想表达的不同含义。同时,它又是具有民间花腔特色的歌曲,中间又揉进了抒情乐句,与头尾的花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花腔更显得轻快而俏丽,装饰音和滑音运用得非常巧妙,强弱对比惟妙惟肖。“白”字是去声音调。在处理这个音时,白字唱起来要快速轻巧地下滑,有了这个小下滑音,就加强了语气、语势,韵味十足,带有浓郁的成武地方特色。 京剧作品下学期我准备演唱黑头的本宫戏《铡美案》中的包公的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是我三岁半的时候就登台演唱的一首京剧“咏叹调”。京剧“净”即黑头唱法,对唱功的要求最高,所谓“十生易得,一净难求”。我觉得欧洲的美声唱法与黑头唱法很接近,如何能够将两种唱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互相借鉴参考,对于更好地吸收西方的优良文化遗产和进一步传承发扬博大的中华戏曲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也成为我们“中国美声”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应当真正明白美声唱法与民族戏曲的精髓所在,研究中外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以及审美习惯,不但从发声技巧上,还应该从语言表达上使声音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更加融合。我认为美声男高音唱法与京剧“黑头”唱法在技术上的趋同性在于畅通饱满的气息、持续歌唱的能力、音域的扩展、音色的美化、共鸣的充分应用及为表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内容所作的声音上的调整。这些均可视作唱法的具体技术层面。在此意义上,唱法主要是解决声音的技术问题的办法。美声男高音唱法与京剧“黑头”唱法“大同小异”。从“大同”方面分析,京剧黑头充分张开的咽腔、坚挺的咽壁、充满力量的颈部肌肉、深沉而强有力的气息、运用得相当巧妙的面罩共鸣,几乎和纯正的“美声唱法”没什么两样。并且其唱法提倡提笑肌演唱,也是符合中国美声的歌唱技术方面要求的。 在中国歌剧方向上,我想尝试演唱一下歌剧《伤逝》中涓生的咏叹调《金色的秋光》。这是我一直以来比较打怵的一首作品,因为这首作品从音乐上非常难,线条要清晰流畅连贯,强音也不乏戏剧性。声音上也很难,很多换声区的音,高音也极需要爆发力去完成。全曲一气呵成,几乎没有喘歇的空当。人物塑造也同样是一大难点,涓生是一个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青年,对待的爱情勇敢真挚令人感动,但是,涓生本身的弱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显示出来,人物的心路历程曲折、感情变化复杂,表现起来很有难度。 以上是一个小小的学习总结以及对未来一个学期“中国美声”课的规划和对自己的要求。总之,努力汲取中国美声理论中的营养用于更好的声乐和歌剧的表演是时刻都不能停止的。期待下学期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