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剧目《北大1918》

出品年份:2018
出品单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2018年12月12日、13日晚7:00,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原创作品《北大1918》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这是歌剧研究院为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献礼之作。其中12月12日的首演也作为第三届“北大歌剧论坛”的一部分,为各地专家、学者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作品创造性地将当下与1918年多个重要事件融于同一舞台,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回顾百年前的风云变幻,凸显传承不息、常新的北大思想与北大精神。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副校长王博与来自校内外的千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现场反响热烈。

       回顾《北大1918》的创作历程,从原始素材的积累到文本和音乐的创编,从作品的视唱到音乐与剧本的反复修改,从演员的招募与排练到整台作品的最终呈现,历经了两年的时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需经历层层蜕变。2018年3月10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师生对该剧主要段落进行视唱。主创老师们针对同学们的反馈进行了认真的研讨。9月28日,歌剧研究院领导与主创团队与校史馆专家、学者对剧本进行了深入探讨。校史馆老师们严谨的态度和诚恳的建议,使得作品更加完善。诸如这样的交流、研讨过程,在该剧的筹备工作中反复进行着,直至作品排演。这期间,《北大1918》得到了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校团委、北京大学工会、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友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入选2018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

       12月12日至13日,《北大1918》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上演。全剧分为《游园·回望百年》《风范·海纳百川》《情思·爱之馨语》《未来·梦与远方》四场,从现实入手,由新生入学开始,走进北大,也走进百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之年。九宫格式的舞台布景,时而投影着校园风景,时而变换成台中台,巧妙分隔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场景。北大西门、图书馆、讲堂与沙滩红楼、《新青年》《新潮》杂志等新旧影像随着场景的变换交替出现,营造一种时空穿越之感。

       在现实中,作品选取新生报到、百团大战、期末备考、毕业季等校园生活节点,灵动的舞蹈步伐配合青春洋溢的歌声,在《来到这梦想的地方》《自由天地》《同学情》《梦想之路》中唱响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放飞思想,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而在历史格局中,蔡元培、陈独秀、许德珩、胡适等人物依次出场,在政局不稳、神州熹微的时代,北大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蔡元培改革校风学风,到新文化运动火热开展,从文白之争的选择到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无不展现北大人心系国家民族命运,为改革和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奋斗。剧中友情、爱情、师生情、家国情深深感染着观众,同时,在激昂奋进的整体基调中,还穿插许多温情片段,如中未名湖畔唱起的《湖边往事》,是对大学生活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许;毛润之与杨开慧心意相通,《我这一世的烟霞》是爱情的赞歌,更是对未来奋斗方向的笃定。

       在音乐方面,该剧由中国电影交响乐团与歌剧研究院直属合唱团共同演绎,台上主要演员则为歌剧研究院及北大其他院系师生,以完整的声部组合变换着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同时突出独唱、重唱的优美旋律。唱段则采用文白间杂的形式,唱词优美,韵律感强,将历史与当下相互交织。

       虽然时空已换,时代不同,但“苟日新,日日新,北大常为新”,北大荣光永在,北大精神心口相传,令师生观众深感作为北大人的责任与骄傲。该剧出品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表示:“这部作品将当代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志趣、情感、追求等现实问题,与百年前北大师生们的奋斗求索历程进行呼应。从历史中寻找今天关于青春理想的答案,让青年人找到人生榜样,让学者、师者找到行为示范,让北大思想、北大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好的传扬——这是我们创排这部剧的初衷和美好愿望。”演出在师生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向尾声,而老校长蔡元培提出“何为大学?大学为何?”的历史之问,不仅是百年前人们的探索所在,更将是代代北大人需要反思与实践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