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讲堂·歌剧殿堂——记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5周年系列活动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5周年音乐会视频  点击观看

  2015年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激情四射,歌声飞扬,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院5周年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出席音乐会,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发表致辞,对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成立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指出北大歌剧研究院的建立,是对北大深厚的“美育”教育传统的传承,对歌剧研究院建院5年来在歌剧学学科建设和高端歌剧人才的培养上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北大师生、全国各音乐院校和歌剧院团的负责人、参加“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论坛的歌剧界专家学者、关注和支持北大歌剧研究院发展的各界人士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音乐会上,中外歌剧名段撼人心魄,师生联袂演出精彩纷呈,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一再要求返场的呼声,使全场充满歌剧艺术的尊崇和荣耀。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以她首倡的“中国美声“唱法演绎京歌《故乡是北京》,并首次发布原创歌剧《武则天》单曲”我乘风走过“;歌剧研究院教授戴玉强、殷秀梅再唱《伤逝》和《运之河》,魏松孙秀苇于吉星、曲波、孙砂砾演唱了中外经典歌剧《赛维利亚理发师》《卡门》《弄臣》《原野》中的著名唱段;歌剧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们不仅展现了他们西方歌剧的功底,还将北大歌剧研究院的原创歌剧作品《青春之歌》《宋庆龄》《钱学森》《为你未来·王选之歌》的片段搬上舞台;”北大“小三高”以“中国美声”演唱《凤阳花鼓》等中国民歌,显示了北大歌剧研究院致力创演中国歌剧的核心理念。

  

  

  

  

  

  

  

  音乐会开始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发表院庆致辞,以“使命自觉”、“理论自信”和“职业自豪”的中心词,总结了北大歌剧研究院建院5年来,在”歌剧学“这一艺术类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建设上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实战、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课程设置方式,团队导师会诊式优化授业的教学方法,以剧目和舞台实践成果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在金曼院长发言后,一首歌剧研究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里的合唱“我们相信理想”,表达了歌剧研究院全体师生对未来的信心和热望。

  

  

  

  

  

  

  

  

  

  

  2015年10月17日上午,在北大歌剧研究院阶梯教室,金曼院长携几位学生举办《“中国美声”讲·演》,用教学示范和现场演唱的方式,生动阐释了“中国美声”的概念及其在声乐演唱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在美声唱法结合汉语咬字发音这一技巧的培养上,金曼院长独树一帜、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参加讲座的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在10月17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美声”讲·演》成为讨论的起点与核心。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徐占海、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系主任王景彬、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继红、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书记徐兆仁、华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麦琼、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计晓华、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韩万斋、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满新颖、上海《歌剧》杂志编辑部游暐之、广东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杨岩、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唐建平、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汤爱民、天舟集团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云谱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刚、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王丽芬、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广军、福建师大音乐学院院长叶松荣共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歌剧与中国美声学术研讨会》,包括歌剧的作曲家、演唱家、高校歌剧专业教师和歌剧理论家、评论家,通过各自的经历和思考,对“中国歌剧“这一概念定位表示肯定,认为使用科学的美声唱法,结合汉语思维和清晰的咬字发音,来表现中国生活和中国情感,只有”中国歌剧“这一提法才能给予明确的界定。

  

  结合各自在舞台和教学上的诸多体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美声“ 及其实践方式展开研讨,与会者认为,”中国歌剧“在舞台表演上的核心问题就是美声唱法与汉语咬字发音的结合问题,通过金曼院长的《“中国美声”讲·演》,大家看到“中国美声“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能让演唱者把美声和汉语变成美丽发声的有效方法,这为”中国歌剧“的舞台体现提供了前提保证。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在金曼院长的提议下,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筹建“中国美声学会“,以加强”中国美声“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

  历时两天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庆5周年系列活动圆满结束。整个活动贯穿着对中国歌剧原创作品的呼唤,对中国歌剧原创理论的重视,对中国歌剧原创人才的期冀。中国歌剧,这个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事业,正从未名湖畔再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