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声课学习计划——2015级研究生王冬

2016-03-18

  在考进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之前,我总是认为学习美声唱法只需追求科学的发声方法即可,殊不知规范的咬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发出更漂亮的声音。这种感受,在院长给我们上“中国美声课”时尤为强烈。在院长的示范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字在美声唱法当中的归韵以及四声的运用。很多时候我们用美声唱法唱中国歌,听众根本听不清楚唱词,必须依靠字幕的帮助。汉语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即使声母和韵母相同,只要声调不同,那么字的意思就会改变,所以我们在歌唱中要正确的表达声调,才能唱对歌词,唱出作词家、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在“中国美声课”上,院长告诉我们一条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每当拿到一首自己不熟悉的中国作品时,先用朗读的方式有感情的读出歌词,在每个字上方标出声调。这样一来唱歌时就注意到声调的走向同时也会了解到哪些是重音字。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歌唱者表达歌曲的情感。院长还强调“不归韵”也是我们经常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容易犯的毛病——字腹过长抢占了字尾时值导致听起来像只完成了半个字。例如:把“大海”唱成“大哈”,把“喜儿”唱成“瞎啊”等等。这样就改变了歌词的原意。院长还告诉我们唱歌时要注意“动作”和“动力”。“动作”是指演唱时口腔内部适当打开,脸部保持微笑的动作;而“动力”则指的是气息的支撑。这两点永远是一起作用的,缺一不可。        想要把中国歌唱好光靠理论也不行,必须结合每首歌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所以下学期我为自己选了几首作品。        《梧桐树》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阵秋风”之后,“落叶”与“实果”的不同景致,抒发淡淡的人生感悟。歌曲旋律优美流动,恍若一阵秋风吹来,树叶飘落而下,富有意境。演唱这首歌时声音要连贯、有线条。虽然歌词很精简,但是每一个“啊”要唱出不同的味道——这就要求语气有对比。怎样能将一首简单的歌唱得动听呢?这不仅需要最基本的对气息、咬字的支持,更需要情感的真挚流露。因此,希望通过这首歌的练习,我能在“中国美声课”上学到关于演唱歌曲时更内在的表达方式。         我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在咬字方面很有讲究,通过分析美声唱法与我国戏曲演唱方式中发音的相似之处以达到借用戏曲中的发腔方法,能使我们在演唱中国美声作品时尽可能地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我选择了一首《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选自京剧《红灯记》。《红灯记》是八大样板戏之一,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赴后继、与日寇不屈不饶斗争的英雄故事。戏的主题通过一盏红灯,贯穿着从“二七”大罢工到抗日战争的革命斗争史实,也象征着工人阶级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终于取得最后胜利的辉煌事迹。京剧的咬字讲究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这八字方法在美声唱法当中同样是实用的。“轻”能储存余力,准备音韵上挑时发挥作用;“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躁的情绪;“抑”适于思维隐泣,表述内心世界;“扬”用于直谏时的慷慨激昂和表述时的热情奔放;“顿”用于节奏快速时的吞吐清脆;“挫”可于悲壮气氛中动人心弦。《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开头“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两句娓娓道来,要求每个字都要保持腔体的一致、气息连贯。“罢”字上有连续的装饰音,每一个音都必须由气息支撑带出来。“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这一句中有“顿”,语气要肯定,不能拖沓,要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特别是“救”字上要下功夫,既要突出语气,但又要求保持于腔体之内,所以更加要求气息的充足与灵活。以此类推,每一个字都是有讲究的。我希望能从这首曲子开始,对中国戏曲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想要唱好中国美声,当然少不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我选择了《一杯美酒》。这是一首热情、轻快、欢畅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我们都知道,新疆是“歌舞之都”,天然的艺术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新疆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歌是采用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创作的,节奏感颇为关键。每句的乐句都是弱拍起——这种节奏类型一出现仿佛就能展现维吾尔族少年一边打着手鼓、一边抖动肩膀翩翩起舞的情景,热烈又不缺乏意境。“我的爱情,像杯美酒,一杯美酒。心上人,请你把它接受。天山上的雄鹰只会盘旋不飞过山顶,情人围绕着我不愿离走”——光是这几句词就已经很美了。艺术想象力如此之丰富,将世间美好的男女之情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表达出来,很有意味。         在“中国美声课”上我了解到,不是每种唱法都只能唱固定的歌曲,也不是每一首歌都只能用一种方法来演唱。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歌唱方法来为歌曲服务,希望下学期能够演唱更多不同风格的中国作品。